中国经济经过30年改革开放在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也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恶化,城乡发展失衡,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东部沿海与中西部、东北部,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内陆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严重失衡的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下行调整期缓慢复苏阶段和中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深刻调整期。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旨在通过全面开放,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
中共中央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在国内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创新、转型和升级的客观情形下,为优化部署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中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推动区域性协同发展。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更是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下,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实施领域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方向。在“一带一路”战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中国除了将与沿线国家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方面加强互联互通外,还将积极主动的实施国内开放战略,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2015年年底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至此,中国以“一带一路”为面带动国际国内区域间协调发展、以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等其他重要地区性战略部署为点,推动中西部发展,加速国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性,由点及面、全方位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已经全面展开。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关系
“一带一路”的根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和”;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中的平衡、互相尊重理念,和基于此所提倡全球政治经济大格局下的“互利共赢”。
《愿景与行动》中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旨在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中国长期发展的宏观布局和顶层设计,它涵盖并超越了包括沿线国家和非沿线国家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合作发展理念,也是国内各大区域内地理和资源具有互补性的城市之间全面合作的宏观指引。
京津冀一体化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做出的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部署,旨在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该地区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引领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一带一路的实施将高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性的发展,而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和协同性发展的落地,将有利于一带一路大格局的实施。
首先,两大战略都是基于促进区域的合作、协调和发展,属于同一战略体系的不同层级,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其效应影响着整体战略的实施结果。“一带一路”是跨越传统国与国、国家与地区界线的全球化战略,更是贯穿了我国国内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面,京津冀和珠三角、长三角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点。
其次,两大战略相互统筹,相互促进,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新时期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协调内外、统筹陆海、兼顾东西的重大战略部署,它从全局出发,将地理、产业和文化相近的城市和地区以经济共同体的形式推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经济和产业的互通共建,合作共赢。不但可以有效改善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推进国内结构性产业调整升级和国企改革,提升中国经济动力中以装备制造业与新型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通过推动地区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为新常态下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这个角度看,京津冀一体化是“一带一路”国内实施中的重要组成,是结合三地发展阶段、资源优势互补、统一定位做出的统筹发展规划,符合“一带一路”总体规划的具体要求。
再次,两大战略在内容上高度吻合。“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首要的就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核心是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2015年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也指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纲要》将交通一体化放在核心重要位置,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亦是“一代一路”的基本目标。可见,无论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还是京津冀三地开展区域合作,其内容及内涵均高度统一。
最后,在“走出去”战略中,“一带一路”与京津冀一体化的根本目标一致。“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是中国资本、技术、标准、产业、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而京津冀一体化在产业对接转移的同时,其协同发展也要依靠京津冀的资本和产业走出去。在走出去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方面要协调并进、抱团出海,避免京津冀区域内企业在走出去的国际化进程中发生恶性竞争。提高京津冀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出海走出去的成本,有效控制国际化布局的投资风险。
由此可见,在目前实施“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和京津冀一体化重要部署中,要充分考虑二者的统一与协调,切勿割裂与片面。
二、实施京津冀一体化之思辨
发展总是伴随着各种不平衡,国际如此,国内亦然。京津冀虽然同处一地,却面临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首都北京作为曾经的“强大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在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金融支持方面都享有明显优势,吸引了周边资源、资金和人才。大北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陷入城市拥堵、房价高企、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与此相伴的是周边城市天津的发展乏力,相邻省份河北传统制造业发展参差不齐、大片农村地区仍然落后、重工业主导带来的巨大环保压力和产业转型受困。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特别是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同时,也共同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镇体系结构失衡等问题。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部署。协同发展,不仅可以改变三地各自为政进行规划,各自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问题;还可以更好的实现产业转移,通过统筹细化三地产业发展,建立经济共同体和人才体系,将产业协作落到实处。
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是阶段性的,中国从改革开放走到现在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变革、调整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一体化推进)既要充分尊重市场整合、自我调节的作用,更离不开行政权力的适当与合理的干预介入。
三、京津冀城市群在“一带一路”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大城市群,是以1-2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与周围若干城市组成纵横经济联系,拥有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进行支撑的经济区域。大城市群是其所在区域或国家进入世界的门户,往往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是联系区域和世界经济的重要节点。国家在“ 十一五” 规划中就提出了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指的是以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为核心,包括河北省保定、 廊坊、 唐山等八个城市在内的环渤海地区重点城市群。这一城市群代表着中国中部最大的区域经济,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该地区东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是直通“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也是出渤海湾通向东亚国家的重要通道。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同的是,京津冀城市群除了代表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外,也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所在。《纲领》对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对三地未来的定位分别是:北京市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将成为中国与世界对接的首要窗口,成为资金、信息、物流、人才等重要资源的集聚地,将凭借其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综合实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力量和平台之一。
同时,作为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群,京津冀地区具有连通广大西部地区的地理优势,可以助推中部及广大内陆地区城市群进一步对外开放,亦可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成为内联外通的重要节点和平台。
四、京津冀一体化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
根据《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优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包括交通、环保和产业升级。近期目标是: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 交通一体化对接“一带一路”
在交通一体化方面,主要包括轨道交通、津冀港口群和国际航空枢纽的打造。
《纲要》表示,要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络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重点是建设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完善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网,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的国省干线的“瓶颈路段”。要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加快北京新机场建设,大力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发展安全绿色可持续交通。
通过切实打通三地交通路段中的关键节点,保证三地跨界公路的畅通,极大缩短三地往来时间,是区域协作最根本的一环,也为京津冀的国际交往、国际航运、商贸物流、产业转型以及城镇化加速奠定了原始基础,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扫清了内部障碍。而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更可使北京天津成为联系俄罗斯、欧洲、中亚、西亚、南亚等国的洲际铁路及航空枢纽,使京津冀地区成为联通欧亚大陆的重要节点。
《纲要》还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津冀港口群。京津冀港口群是环渤海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战略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一带一路”向海上和内陆辐射的重要枢纽。通过重新定位,确立了天津港的“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海上桥头堡”的地位。唐山港、北戴河港和黄骅港积极调整港口结构,优化航线布局,避免了同质化现象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 融入“一带一路”要加速产业升级
《纲要》指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重点是明确产业定位和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三省市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制定京津冀产业指导目录,加快津冀承接平台建设,加强京津冀产业协作等。
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的经济发展长期受制于产能过剩。在顺应“一带一路”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的大潮下,京津冀应在推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重点清查产能过剩企业,将富余产能和资本引入急需基础设施建设的沿路国家,并借此机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在进行京津冀地区通盘调整的同时,借力“一带一路”,实现自身的瘦身健体。
“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是五通,五通之中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先行。京津冀地区作为产能过剩的行业领域,比如冶金业,具有走出去与沿路国家开展合作的最佳条件。京津冀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横可连通东西部经济圈,纵可对接南北,东临渤海湾,坐拥四大港口,交通十分便利。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成为区域协同发展改革中的领军。
京津冀区域在产业对接,区域布局,共谋发展格局的同时,应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性,加大同行业合并同类项的重组,加大产业链整合重组力度,做强做大做专,打造行业航母,有效面对国际化进程中全球市场的风险。
建立以三地商务机构、国资委和财政为主体,行业协会参与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将有效避免“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的国际化布局中的恶性竞争。由三地国资委牵头,重点国有企业和知名科技类民营企业为发起人,设立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为保障目标的产业基金,根据投资方向设立子基金,以创新的方式管理,以高科技、节能环保、新兴产业、跨境投资为重点,在国民对接、产业对接、创新领域、优势产业、行业前沿技术,三地企业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化布局方面进行专项投资,全面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协同性。
(作者任建芝系北京市律师协会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会主任、国家律师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兼职教授)